第1页 :极速电竞数据统计基本信息
书名:大明雄风:俞大猷传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作者:曾纪鑫
内容介绍:
提及抗倭英雄,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戚继光,俞大猷只是作为陪衬而已。其实,在那抗击倭寇的艰难岁月,人言“继光如虎,大猷如龙”,也称“俞龙戚虎”,俞大猷不仅与戚继光并列,甚至还在戚继光之上。龙吟虎啸,雄风猎猎,为由盛转衰的明朝中晚期,注入了一股强悍的活力。
长篇历史人物传记《大明雄风:俞大猷传》还原历史,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文笔、独到的见解,叙述了俞大猷的生命历程,描写了他转战南北、抗击倭寇、为国效命的不朽功勋,再现了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人生境界与人格魅力。
作者介绍:
曾纪鑫,国家一级作家,《厦门文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厦门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发表各类体裁作品数百篇,出版专著二十多部,多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著作进入全国热书排行榜。作品被报刊、图书广为选载、连载并入选面向21世纪课程《大学语文》教材,被全国媒体广泛关注、评论。享有实力派作家、学者型作家之称。
代表作有文化历史散文《千秋家国梦》《历史的刀锋》《千古大变局》,长篇小说《楚庄纪事》《风流的驼哥》,长篇历史人物传记《晚明风骨·袁宏道传》等。
书摘正文:
第一章:修文习武
俞大猷长得又黑又瘦,常常沉默寡言一声不吭,好像在思索着什么。人家骂他,他不还口;动手打他,也不还手;并非害怕,而是不愿与他人争吵打斗。其实,他胆量超人,敢于独自一人夜间在深山里穿行,敢于跃入深深的潭水捕鱼捉鳖。于是,同窗伙伴给他取了一个诨名,叫他“俞大胆”。
一个夏天的中午,天气十分炎热,俞大猷和几位要好的同窗站在私塾前的一口古井前,将木桶抛入井中,拎起一桶桶井水冲凉。突然,一位同学大声惊叫:“这桶里是个什么怪物呀?”大家赶紧围拢过来看,原来他拎上来的这桶水里,圈着一条粗大的鳝鱼,足有五六斤重。井里哪来这么大的鳝鱼呢?有的说是“仙蛇”,有的说是“神鱼”,反正大家都把它当成一个了不得的怪物,害怕得不行,异口同声叫着嚷着,要放回井中。只有胆量过人的俞大猷神色镇定,他说:“哪来什么仙蛇、神鱼呀,不要放回井中,这条鳝鱼我极速电竞比分直播要了!”他连鱼带桶拎回家中,准备饱餐一顿,享受一番口福。大猷胆大,但不莽撞,心细得很。他担心鳝鱼有毒,先将鱼头剁了扔给狗吃。过了好一会,见狗无事,便将鳝鱼剖开,拉出细肠,洗净,下锅煮了。一股奇异的香气弥漫厝内,父母皆不在家,他竟独自一人将这条煮熟的鳝鱼全部吃入肚中,然后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没想到这一睡竟睡了三天三夜,父母、塾师、同学、邻居全都急得不行。父母守在他的身边,不停地呼唤道:“阿猷,醒来,快点醒来吧…………”
直到第三天过后,俞大猷才醒了过来。他睁开双眼见到父母,不禁天真而俏皮地说道:“爸,妈,我吃了一条好大的鳝鱼,味道好香呀,真痛快! 不论从文,还是习武,俞大猷都十分刻苦。清源山顶的百丈坪,据说就是俞大猷早晚练功的一个所在。加之他天赋极高,很快就能领悟其精髓,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学了一段时间,李良钦觉得俞大猷已尽得荆楚长剑之法。为了检验他所达到的程度,李良钦手持长剑,向俞大猷进攻。大猷后退两步,开始还击。师徒各自使出浑身解数,好一番争斗。不一会,李良钦放下长剑,高兴地说道:“公异日剑术,天下无敌者!”“天下无敌”,如此之高的评价,出自武功盖世的师傅李良钦之口,俞大猷自然喜不自胜。然而,他的另一位老师赵本学却不以为然地笑道:“若知敌一人之法矣,讵知敌百万人之法本于是乎?”长剑之法,只是战胜一人之术,如果面对成千上万的对手,又当如何克敌制胜?赵本学的问话于大猷而言,不啻当头棒喝,将有点飘飘然的他立时拉回大地,开始冷静思索。赵本学循循善诱,“敌一人”与“敌百万人”,其方法、道理都是相通的。如何才能通达?他不断地思考学习,循环往复,终于领悟到“兵法之数起于五,犹一人之身五体,虽将百万,可使合为一”。其实践一下就上升到了理论的高度,并将《易经》的理解与研究,运用于军事:“上古圣人观之于天,察之于数,验之于易,推之于度,取之于身,证之于物,曲尽其理,而立为伍法以教人,可谓明且尽矣。”以《易》演兵,是俞大猷军事生涯的一大突出特点与亮点。
第2页 :极速电竞对战分析第二章:守御金门/第四章:崭露头角
第二章:守御金门
俞大猷驻守金门五年,其文治武功深得当地民众推崇。他加强海防,修筑碉堡墩台,派兵在海域巡逻,精于治军,部众战斗力强,海盗慑于他的威名,往往不战而退。他重视文教,闲暇之时,常与岛内士人或幕僚登临城南海边的南磐山,观赏海景,吟诗作赋。在他的影响下,金门诗人辈出,诗风大振。武将也受他儒雅之风熏陶,据林焜熿《浯洲见闻录》记载:“明兴,邵参将应魁从俞大猷游,故以名将能诗,有雅歌投壶气象。”金门百姓在俞大猷的教化下,以忠孝、仁义自律,官府无诉讼之争,剽悍嚣讼之风为之一变。他注重奖掖后进,培养地方英才,杨宏皋、邵应魁、许福、颜扬等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杨宏皋为俞大猷门人,任参将,继守金门所;邵应魁“从俞大猷游”,与他唱和赋诗,向他学习武功,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武进士,成为同安县登武第的第一人,“其将才与诗才,亦大猷之亚也”;许福曾与俞大猷一同主持金门赈灾,后授江南监察御史;颜扬资质聪敏,诗文俱佳,“俞大猷与为刎颈交,致之任,后资之。”因此,当地百姓得知俞大猷无端受责、离开金门之时,都含泪相送,舍不得他离开。特别是那些向他学习《易经》的文士,全都跟至泉州;向他学习剑法的丁壮,则一直追到他的家中,宁可做杂役,也不愿离去。而俞大猷本人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受辱与打击,则显得十分坦然、淡然。既不抱怨,也不气馁,仍胸怀大志,孜孜以求,一如既往。多年之后,俞大猷在松江(今上海松江区)遇到了陈伍山,不仅没有报复羞辱他,反而以师礼相待。他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待当年的杖责、免职之事说:“如果没有陈伍山,我将长期待在金门,也许现在还驻守在那儿呢。”俞大猷于嘉靖十九年(1540)离开金门,金门人一直感念他的功绩与恩德,称他为“俞佛”。
第四章:崭露头角
俞大猷每到一地任职,总是实地考察,了解山川环境、地理地貌、民俗风情等。此次招抚新兴、恩平,更是责任重大。招抚,反叛;再招谕,又反叛…………反反复复,起伏不定,如果没有良谋奇策,很难想象一下子就能治愈过去的“重症疾患”。他先到新兴,四处勘踏,深入僻远乡村,走访一县六都,探寻当地民众屡招屡叛的原因与真相。反叛的民众,既有汉人,也有瑶民、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以汉人为主,然后引发峒民一同叛乱。官府将反叛的汉人唤作“浪贼”,称反抗的瑶民为“瑶贼”,认为他们是“化外之人”。俞大猷了解到,新兴县有一半地方都是“浪贼”,如果派大兵征剿,当然很快就能平定,但“玉石俱焚”,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此,他认为应将汉人与瑶民区别对待,“宜缓治瑶,而急治民。”对汉人采取紧急措施,使他们各归其田,瑶民无所依附,慢慢加以教化,地方将得到治理,民众安居乐业。他一方面刊发告示,宣布威德;一方面陆续召集各地反叛首领,开诚布公,谆谆劝导;同时作好用兵准备。俞大猷之策,先示以抚,后加以威。事情既往好的方面着想,也作最坏的打算。如果叛民不接受招抚怎么办?还得用兵才是。恩威并举,才能出奇制胜。
第3页 :第五章:奉命剿倭/第六章:大败倭寇
第五章:奉命剿倭
我们只要稍加分析,就可得知,嘉靖年间的沿海动乱,并非内争,仍属外敌入寇。给这场战争定性,不能仅以倭寇成分、人员比例而论,应从最高指挥者、利益获得者、战争的延续与发展等多重因素加以分析,然后作出结论。再则,日本古称倭国,唐咸亨初年(670),才因近东海日出,改称日本。但国人仍称日人为倭人,连久居日本的中国人也称其为“倭”。据李百恭、郝杰《日本考》卷二《商船所聚》记载,日本博多“有一街名大唐街,而有唐人留恋于彼,生男育女者有之。昔虽唐人,今为倭也”。海盗头目王直、徐海、陈东、麻叶等虽为中国人,因其长期居住日本,也可称为倭人;他们在中国沿海一带烧杀掳抢,所劫财物运至日本,自然可以视为倭贼。这一当时人们认可的“倭寇”称谓,随着时代变迁,今日之理解,便产生了歧义。
第六章:大败倭寇
嘉靖三十三年(1554)三月,一股在太仓溃败的倭寇突围而出,抢劫民船,逃至普陀山。俞大猷不待敌人喘息,马上率军进剿。遇天气突变,又因倭贼有所防备,武举火斌等三百多人战死,进攻一度受挫。俞大猷遭到上司斥责,令其戴罪剿贼。对此,俞大猷毫不掩过,在《与王遵岩书》中写道:“生今春有事于普陀,适逢天变,为贼所挫。”王遵岩,即王慎中,晋江人,嘉靖八才子之首,明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王慎中早年读书于泉州清源山中峰遵岩,故号遵岩居士。四月,俞大猷转战吴淞所(今上海宝山),率水军与进入吴淞江的十六艘倭船对阵。一番生死搏斗,俞军击沉倭船十一艘,斩首二百五十四级。战绩上呈,俞大猷的处分被撤销,并获银币赏赐。十一月,俞大猷在绍兴一带追击倭寇,俞军追至柯桥村,斩杀倭寇二百多人。据俞大猷《恳乞天恩辨明下情将功赎过疏》所言,他在嘉靖三十二年、三十三年这两年间,“督水陆官兵在于松门、普陀、烈港、昌国、临山、观海、柯桥等处海洋地方,陆续擒、斩倭寇共一千余名、颗,其余沉水者不计。”俞大猷抗倭屡获大胜,一改以往明军贪生怕死、畏葸不前、武艺不精、临阵溃逃的窝囊局面,一时威名远扬。经过一番沉重打击,倭寇再也不敢进犯俞大猷任职的宁波、绍兴、温州、台州四府。
第4页 :第七章:“戴罪”立功/第八章:惨遭冤狱
第七章:“戴罪”立功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只要任意一处出现倭寇,都可归罪于俞大猷的失职,指责他防范不力,除倭不尽。之所以出现这种无端指责、弹劾的情形,实与首辅严嵩有着极大的关系。在琼岛时,俞大猷就因两广总督欧阳必进与严嵩微妙复杂的关系而受牵连,有功无赏。自那时起,严嵩就对他产生了先入之见。但俞大猷为人正直,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从不曲意奉承,更不会四处钻营。以严嵩首辅之尊,无数人巴结奉迎,以获其利。俞大猷没有私心,从不获取私利,让他去结交严嵩,这样的念头可能从未有过。当倭寇以柘林为巢穴时,作为直隶、金山等处地方海防副总兵官的他,柘林为其辖地,经过一番考察研究,俞大猷写下《论柘林用兵十难》,并将这篇文章寄给内阁大学士徐阶。其时,严嵩与徐阶明争暗斗十分激烈,严嵩知道此事后,责怪俞大猷不将文章呈献给他而是送给徐阶,不禁怀恨在心。其实,俞大猷将此文寄给大学士徐阶,没有半点巴结之意,只因为松江是徐阶故乡,对所论情形比较了解,让他提提意见,以作修正。而作为义子的赵文华,正在东南沿海视师,他揣摩义父心事,为讨得严嵩欢心,从中做了一番“手脚”,让都察院左都御史曹邦辅弹劾俞大猷。
当时廷议,大臣纷纷为俞大猷鸣不平,说他分身无术,海上、陆上都要兼顾,岂非求全责备?严嵩以曹邦辅奏章中的指责为把柄,欲泄心头之恨,准备派遣中校前往江南,将俞大猷拘捕进京。
第八章:惨遭冤狱
俞大猷为人正直,做官清廉,被逮时,身上钱财不满百金。士绅、富人纷纷为他慷慨解囊,溧阳人史际(字恭甫,号玉阳)一次就送他五百金。当大猷得知友人邓君城也遭逮捕时,马上转赠于他。行至京城,大猷所得馈金已达数千。患难之际见真情,上司兼友人谭纶更是长期关照俞大猷寄寓宁波的家属,多次在经济上予以资助。对此,大猷感激不已,在给谭纶的一封信中写道:“我公垂爱至情,不畏嫌少避,不因时易心。他日当国家大事,卓有定守,终始不渝,于此可见。此身不复生还,俞氏子孙尚当世世讲之,万一君恩犹许再效犬马余力,其效报门下,决不肯多让古人也。”(《与谭二华书》)作为一名功勋卓著的抗倭主将,俞大猷遭诬陷被捕,实在是东南沿海抗倭的一大损失!当时的抗倭之策,虽注重水陆并防,但海防效果更佳,对倭寇的杀伤与震慑更大。海战取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打造众多高大的战船,二须拥有优秀的水军将领。自从俞大猷蒙冤下狱,抗倭前线再也没有一位像他这样生长海滨、熟悉海洋、善于海战的将领,水军不占优势,海战没有取得过一次像样的胜利。于是不得不改变抗倭策略,由谭纶、戚继光分别训练陆军精兵,由侧重海战改为以陆战为主。浙江百姓为纪念俞大猷的抗倭功绩,丽水莲都将一条街道命名为大猷街;镇海百姓在俞大猷调任直隶副总兵时,便请他留下衣冠,就在他蒙冤入狱这一年,他们在镇远门内为俞大猷建祠立碑。
第5页 :第九章:建功北疆
第九章:建功北疆
没有职位,也就没有决策权与指挥权,只能做一些辅助、协调性质的工作。时间一长,个别边将受不了俞大猷的严格训练,便故意给他脸色看;还有边将担心俞大猷任职,抢走他们的“饭碗”。其实,俞大猷也不愿以己以长,夺去他们的印佩。上自朝廷,下至边关,一些人为的因素,影响并妨碍了俞大猷练兵计划的深入施行,其军事才华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撇开这些微妙复杂的关系,对俞大猷的褒扬,则来自方方面面,可谓有口皆碑。就在他前来大同训练车营的一年时间里,上疏称赞他德才兼备的奏章就有二十多封,各地纷纷希望他去任职。比如福建巡抚推荐他回故乡八闽抗倭;巡抚都御史黄光升因湖广镇筸发生大规模的苗民起义,希望他去那儿平叛。一时间,俞大猷进退两难,留在大同,无职无任,一些事情办起来不够顺畅。虽然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李文进总是站在他的一边,支持他,鼓励他,但长此以往,名不正言不顺,并非长久之计。如果离开大同呢?这里又不能缺少他。怎么办?俞大猷不禁矛盾重重:“大抵此方事如今日,必欲收拾整顿,舍猷之外,决难其人事如今日,猷不一担当为之,则终无可为之日,可为之人矣。可奈何?可奈何?”(《又与李同野书》)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一月,李文进升任宣大总督离开大同,俞大猷不再犹豫,去意已决。第十章:回传棍术
俞大猷一到,小山上人亲往迎候。宾主一番客套寒暄,渐入正题。俞大猷说诸般武艺,宗于棍法,而天下棍法,又宗于少林,敝人仰慕已久,愿能一睹其详。小山上人也不推辞,马上集合武僧一千多人,开始演练棍法,各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少林棍法一个最大的特点,便是快速勇猛,密如急雨,气势盖人,棍打一大片。一千多名长期刻苦精练的武僧排成阵势,齐出长棒,左挥右舞,喊声震天,气势之壮,可想而知。一番演练,小山上人以为会得到俞大猷的赞赏,没想到他神色严峻,沉默不语。上山上人望着俞大猷,也不便多说什么。过了好一会,俞大猷才道:“这种大规模的棍术表演,多少有些花架子,可否进行实战对练?”小山上人闻言,当即挑出数十名武功高强的和尚,让他们对阵厮杀。演练完毕,俞大猷不由得一声长叹道:“少林寺以棍术闻名天下,哪怕再好的东西,传得越久,也会出现讹误。少林棍法的真诀,如今已全部丢失了。”
尽管俞大猷年届六十,但精力与年轻人无异,而棍法之娴熟精妙更是无懈可击。在众人的邀请下,他不便拒绝,只得脱掉外衫,顺手从一位武僧手中操起长棍,使出平生功夫演练一番。长棍上下翻飞,疾如闪电,俞大猷的身子配合着,前后左右,腾挪闪跳,攻守有道。长棍越舞越威风,如出水蛟龙,旋成团扇状,连水都难以泼进。俞大猷果然名不虚传,众僧看得眼花缭乱,不禁大声叫好。俞大猷演练完毕,千余武僧,大半心服口服,但仍有数名争强好胜者,提出与俞大猷捉对厮杀。小山上人假意拦阻,但见俞大猷二话不说,便与挑战者对练起来。不到几个回合,数位强悍武僧全都败于俞大猷神棍之下。他们不仅见识了俞大猷“天下第一”的盖世武功,也见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少林棍术。若从武林及江湖“规矩”而言,俞大猷的展示与对练不可或缺。但这两处叙述只字未提,实与其为人低调、虚怀若谷有关。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3条评论
Absolutely love this product! It's exactly what I needed and works perfectly.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Exceeded my expectations in quality and performance. Highly recommend!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 Fast shipping and great customer service. Very happy with my purchase.
发表评论